電子報
電子報

讓“工匠精神”潮動華電校園



麻騰威團隊實地考察沼氣池 ,并與農戶交流,反復實驗,尋找突破口,努力將項目做到極致。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一年后,李克強總理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強調“質量之魂,存于匠心”。這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體現了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從此,工匠精神便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其熱度直至今日也未見衰減。工匠精神不僅在社會上日益普及,“工匠精神進校園”
  的呼聲也十分高漲。那么何為工匠精神、為何在校園內呼喚工匠精神以及如何培養(yǎng)工匠精神,這正是筆者希望深入探討的話題。
  源遠流長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一種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是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要義,一是勞動神圣、樂在其中,二是專心一志、追求極致。
  在中國,“工匠”及“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工匠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華夏大地,孕育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人文藝術世界。中國古代工匠匠心獨運,把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對理想的執(zhí)著,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傾注于一雙巧手,將技術、經驗和文化融為一體,以巧奪天工的傳世之作,賦予中國工匠文化道藝并進的東方古韻。
  中國古代的工匠文化,既講究功夫、功力或技藝,更講究心性。心性缺失,功夫上不來;功夫不夠,精品出不來。那些“僅此一家”名牌的產生,往往需要無比強大的心性作定力和支撐。在此后的數千年間,人們傳承工匠精神和文化,卻往往只關注工匠的技藝,而忽視了工匠心性的鍛造。特別是進入工業(yè)時代,人們不自覺地割裂了工匠心性與技藝的關系,一味地突出工匠技藝,全然不顧心性的不可或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態(tài)度最重要。
  象牙塔里缺不了“匠心”
  但是,在“快節(jié)奏”的當今社會,號稱幾年發(fā)表百篇論作的大有人在,半年打造某某名城的標語比比皆是,更有百日橋、十天房等等令人津津樂道的奇聞。
  社會如是。原先如象牙塔般的高校亦不能免俗。我國大學也染上了功利浮躁的急驚風,無法安靜,熱衷于追求數量指標和規(guī)模效應,往往不經意地忽視內在質量,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立德樹人”的百年大計。這種“快”文化的特點歸根結底也是缺乏“匠心”所致。一旦大學缺少認真負責、精雕細刻的工匠精神,工作上急于事功,馬馬虎虎,各種“差不多”先生大行其道。這種現象造成的最大弊端是,輕易沖淡了“念天地之悠悠”的人文情懷,磨平了“為往圣繼絕學”的高遠抱負,剩下的只是浮光掠影的快餐式感官享受,或者是各領風騷三五年的“膚淺學術”。
  為人師表的“教書匠”一旦缺乏了教書育人的“匠心”,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之下的學生將深受影響。目前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不注重平時的學習積累,只寄希望于考試前兩天的“短促突擊”。這便是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的表現,更是不具備一顆“匠心”的體現,長此以來,他們又如何養(yǎng)成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一旦越來越多的天之驕子滑入“浮躁”的泥淖之中,中國大學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科研水平不盡如人意也就在所難免。所以說,日益崛起的中國高等教育一刻也缺不了“匠心”。工匠精神榜樣無窮缺少匠心到底是浮躁的社會使我們身不由己,還是絕大多數人隨波逐流地選擇了忽視工匠精神的存在?
  快節(jié)奏的社會與浮躁的校園,亟需工匠精神來降溫,對于正在形成人生觀的青年學子來說,如果能真正地擁有這種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那么無論在學業(yè)上還是在未來的工作奉獻中都會受益匪淺。理解并堅守工匠精神,不僅要學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更要時刻向身邊眾多的榜樣學習。
  2017年8月16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jié)目對我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團隊代表、電氣1414班同學麻騰威進行了采訪。采訪的內容主要圍繞麻騰威負責的“沼氣蓬勃”項目。該項目于2014年7月入駐學校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孵化中心,2016年1月入選“綠色電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先鋒班項目并注冊成立了公司。
  對項目的孵化歷程,麻騰威在采訪中提到,他和團隊成員參觀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捅開的第一口沼氣池,切身感受到習近平同志當時跑遍了四川等地考察,從零做起開發(fā)沼氣池的艱辛,更從中讀出了“工匠”的本質,就是專心一志,鍥而不舍,樂此不疲。
  見賢思齊的麻騰威正是我們身邊的“工匠”。他說,“沼氣蓬勃”項目雖然沒有遇到太大的挫折,但是長時間的研發(fā)過程也在不斷考驗著團隊隊員們的毅力,項目的實施也需要一絲不茍地去完成,不能有絲毫懈怠。就這樣,麻騰威憑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改進項目,并與農村的生產實際相結合,在三年間攻關施用,終于迎來了“沼氣蓬勃”的研用成功。“沼氣蓬勃”項目在農村沃土落地生根,結出了豐碩成果。
  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新之魂“砍掉多余的野心,專心地做一件事,要勝過馬馬虎虎地做一堆事?!边@是一種崇高而樸實的職業(yè)精神,也是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價值觀。獨具匠心也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也就是說工匠精神需要銳意創(chuàng)新的個性。麻騰威所在團隊開發(fā)的“朝氣蓬勃”項目,正是依托我校能源學科優(yōu)勢,自主創(chuàng)新,開發(fā)出了沼氣太陽能互補發(fā)電系統(tǒng)。
  創(chuàng)新是工匠文化的靈魂。創(chuàng)新模式,從來不是單一的。大國工匠的可敬可貴,在于不論清風明月,還是驟風暴雨,他們都仰視蒼穹,俯察大地,聚精會神,匠心獨運,鬼斧神工,天工造物,帶給別人另一種想象和一個嶄新的視界。
  工匠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體現在對待學習工作的態(tài)度中,只要我們能夠在工作中一絲不茍,在學習上精益求精,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工匠精神的益處。這種精神與我校勤奮、求實的校訓、精神也是不謀而合的。
  培樹工匠精神任重道遠若要在新時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在校園中推廣和具現“工匠精神”,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首先,要具有心志專一的本性,創(chuàng)建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的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yè)家,他曾說:“企業(yè)家要像匠人那樣,手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產品,用耳朵靜聽產品的‘哭泣聲’。”這就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戒驕戒躁,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要學會專注。
  其次,養(yǎng)成慎言篤行的習性。中國自古傳誦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先要修養(yǎng)道德品質,然后為國為民建功立業(yè),最后才是說出真知灼見的立言。立言是排在最后的,其看重的也是“行”。匠人,是靠勞動,靠動手為生的。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只講不做,難成大匠。
  第三,秉持精益求精的心性?!凹伎蛇M乎道,藝可通乎神”,讓產品成為精品、成為品牌,創(chuàng)造出簡便可行的生產流程和精致實用的技術工藝,都需要秉持一顆精益求精的匠心。我們可以從瑞士制表匠身上一窺究竟。他們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用心制造。在工匠們的眼里,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正是憑著這顆匠心,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
  第四,鍛造工匠精神,不可缺少的還要有甘于寂寞的耐性。對某項工藝技能的探求,絕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孤獨探求、沉潛追索。唐代苦吟詩僧賈島《題詩后》所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既是其本人匠心錘煉的體現,亦可以用來形容工匠甘守寂寞的耐性。在這里,“慢起來,就是快”“不走捷徑就是最快的捷徑”。
  將工匠精神厚植于我們的內心,需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在學習中,對某個知識點知根問底;在讀書時,耐下心來,體會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生活中,將宿舍衛(wèi)生打掃得一干二凈。這些都是養(yǎng)成工匠精神的具體表現。只有我們積極主動地把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擔當,才能成為國家所需要的“大國工匠”,用我們的妙心巧手描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培樹工匠精神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應當存在于每一個華電學子的心中,落實到每一個華電學子的手上。長久以往,工匠精神將成為時代潮,在華電蔚然成風,將在華電的沃土上培養(yǎng)出更多真才實學的棟梁之才,結出更多持久創(chuàng)新的瑰麗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