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大學怎么學?“十佳教師”點迷津學生記者 劉代英 徐璐瑤 艾建平


  “大學的學習跟高中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專業(yè)學習應該怎樣進行?”“我還能成為一個像高中時一樣優(yōu)秀的學生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面對專業(yè)學習,不少新生都存在著這樣的疑惑,他們渴望得到老生或老師們的建議。就這一問題,本報學生記者最近采訪了在東部校區(qū)首次“學生最喜愛的十佳教師”評選中榜上有名的幾位老師以及醫(yī)學院“學生最喜愛的十佳老師”中的幾位,請他們給新同學一些建議。
  “十佳”老師強調的關鍵詞
以下是“十佳”老師們強調的關鍵詞———調整———高中各個年級、課程間銜接性很強,而大學里專業(yè)間獨立性很強,需要同學們及時轉變應試教育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了解———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專業(yè),包括專業(yè)的特點、發(fā)展方向、本專業(yè)的領軍人物以及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用最短的時間,適應自己的專業(yè),盡快融入大學生活、融入專業(yè)。
  自主性———相對于中學,大學的時間更為寬松,這就要求同學們學會自主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協(xié)調好學習和社團活動以及其他工作的關系。
  目標———樹立個人目標,并據目標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大一新生的“迷茫”主要緣于目標的缺乏。
  讀書———大學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決不能僅限于課本所學,要盡可能擴大知識面,多跑圖書館,多去資料室,多看專著、??皶r了解學科前沿動態(tài)。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最高體現,面對21世紀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對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此,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培養(yǎng)綜合能力
文學院副院長周海波教授指出,文科專業(yè)對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文科生應當側重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這些能力往往需要一個潛心積累的過程而且不能用量化衡量,所以文科生更容易在專業(yè)學習上迷途。法學院孫寧老師所強調的法律意識、超越情感和道德的理智、邏輯推理能力、律師應有的口才和穩(wěn)定的心智,文學院周海波老師所強調的寫作能力,都需要同學們潛心積累。孫寧老師強調,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經過“學習-消化吸收-轉化”的環(huán)節(jié),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進而改變思維模式,并最終轉化為一種能力。
  “無論學什么專業(yè),掌握基礎知識最為重要,之后要注意把握所學專業(yè)的特色?!敝芎2ɡ蠋煆娬{。對于文學院的學生來說,這個特色就體現為“舞文弄墨”的能力。此外要多閱讀中外文學名著,至于說它的用處,可能現在看不出來,但是它在人生過程中會慢慢發(fā)揮作用。
理論聯(lián)系實踐
醫(yī)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醫(yī)學院劉麗秋教授談到,其實醫(yī)學課程結構很明了,主要分為人體正常機能、病理和治療,但具體課程多。宮玉香老師則強調:“醫(yī)學需要同學們記憶的東西多而凌亂,另外對動手能力要求更嚴格?!眱晌焕蠋煻家辉購娬{醫(yī)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劉麗秋老師說,理論性的知識需要同學們學會總結歸納、找竅門兒,也要結合自身“活體”加強認識,了解自身機體的正常機能和變化。動手能力更是醫(yī)學生的看家本領,見習課一定要好好練習。宮老師則強調,同學們要利用有限的條件多觀察標本,多動手實驗,也可以去網上搜索相關的實驗視頻,這樣才能克服自己害怕、惡心、不敢動手的缺陷。醫(yī)學生還應該多看資料,弄清自己專業(yè)的研究方向和熱點,積極了解科學前沿的研究成果。為此,劉麗秋老師還特別強調醫(yī)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她認為只有學好了醫(yī)學英語,在閱讀醫(yī)學文獻、了解國際先進理論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
  國際商學院管理學系張霞老師同樣強調在專業(yè)學習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她對同學們的建議是:立足于實踐,多接觸社會,多思考,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大學數學為啥這么難?
  許多理工科的新生反映大學的數學難學,數學科學學院王梅老師對此的分析是:大學數學信息量大、理論性強,跟高中數學相比確實一下子上了個大臺階,但它還沒有難到學不會的程度。她說,高中學數學的套路比較死,但是大學不一樣,需要自己去發(fā)現并解決問題,沒能及時轉變思維模式可能是大家感到數學難學的主要原因。同時她認為,心態(tài)在數學學習和重要,還沒開始學就被傳聞中的“數學難”嚇怕了,是很多同學在數學上受“煎熬”的原因。
  牛文青老師則強調,高中數學概念直觀性強,大學數學則注重變化性,更抽象。理科的科目學起來沒有太多的好方法,多做題練習,使思路更開闊,自己在題目中悟出道理來了,應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牛文青老師和王梅老師都特別強調“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復習”的三部曲。牛文青老師還強調,理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解題的機器。當然,理科生也得注意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英語學習:有輸入才會有輸出
目前的就業(yè)市場對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有的大一新生還打算四年以后出國或考研,因此他們尤其是那些英語基礎不太好的同學迫切希望了解怎樣提高英語水平。公共外語教學部孫煥橋老師就英語學習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英語學習主要分為“輸入”和“輸出”兩個環(huán)節(jié),“輸入”環(huán)節(jié)最重要。“英語學習閱讀是關鍵,否則英語學習就會成為無水之源,同學們應當廣泛涉獵”,孫老師強調。另外,詞匯的記憶也是重要的輸入環(huán)節(jié)。在單詞學習中應當注意以下兩點:按照話題、單詞結構等不同的標準分類學習英語單詞;把單詞直觀化、圖畫化。這幾個輸入環(huán)節(jié)做好了,口語、寫作和翻譯這三個輸出環(huán)節(jié)也就迎刃而解。
  針對同學們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誤區(qū),孫老師談到,高中英語過于強調語法,而大學英語則不同,要走出高中學習模式,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很多同學都關注英語四、六級考試,對此,孫老師表示,四、六級考試固然重要,但絕非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適當關注英語試題模式規(guī)律的同時,重點還應該放在能力的培養(yǎng)上,做到能說會用。
  避免專業(yè)學習的誤區(qū)
周海波老師指出,文科生、理科生的專業(yè)學習既有區(qū)別,又有交叉點。只關注本專業(yè)的領域,就有些狹隘。文科生也應當了解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對經濟學也要有所涉獵。而理科生也應當了解社會科學如文學、哲學、歷史等。
  學習目的功利性太強是許多老師都提到的專業(yè)學習誤區(qū),如心急、浮躁,過于關注就業(yè)問題。同學們的目光應當放長遠。
  另外,幾位老師共同強調的一點是:以上提到的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并不是普適的,同學們不能形而上地迷信其中哪一條,具體的學習方法還要在學習、實踐中自我摸索、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