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一角。 白雪 攝
青島大學來信息,說今年十月將迎來辦學110周年,希望能夠說幾句話,以為祝賀。我在原青島大學工作過11周年,迄今調離已經22個年頭。1993年,包括原青島大學在內的四所高校合并,組建成新的青島大學。因為有青島醫(yī)學院合入,新青島大學的辦學歷史便可從創(chuàng)辦于1909年的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算起。據說,對此有人不以為然。我則認為這樣算,有道理。天上一月,廣印萬川,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嗎?!
山東農業(yè)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都是我的母校。按學統(tǒng),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大學也可溯源于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再加原青島大學的工作經歷。如此而言,我與青島大學的緣分,實在不淺。那么,就各說山東農業(yè)大學、山東大學、青島大學一則故事,以祝賀青島大學辦學110周年吧。
一、山東農業(yè)大學的故事
1980年,我被錄取入山東農學院(我們畢業(yè)前改稱山東農業(yè)大學),成為植物保護系的學生。說“被錄取入山東農學院”,是因為我填報高考志愿時,根本沒有填報山東農學院。據說,那年山東為強化農業(yè)科技人才培養(yǎng),有計劃地切出特定分數段的考生,不管志愿填報如何,直接錄取到山東農學院。盡管入學前,很有意見,甚至想放棄入學資格。但入學后,卻發(fā)現學習農業(yè)科技真是有趣得很,我熱愛上了農學院。那時,我們的院長是著名的煙草研究專家陳瑞泰先生,他的研究團隊隸屬植物保護系。一次,陳瑞泰先生授課,課間給同學們展示煙草原產地辨識技能。來自于15個不同產地的煙草,經陳先生從容品吸,竟然能夠一一準確地辨識出來。人的感覺,加以專業(yè)熏陶,能夠這樣精巧細膩,真是令人嘆服!陳瑞泰先生任職山東農學院院長時間非常長,威望很高?,F在想來,作為大學校長,在師生中的威望,除了道德因素外,很重要地是與學術造詣有關,因為大學畢竟是令人景仰的傳道授業(yè)場所。
二、山東大學的故事
九十年代初,我在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龔克昌先生和趙明先生。龔克昌先生是高亨、陸侃如、馮沅君三位文史大家培養(yǎng)出的研究生;趙明先生在吉林大學時,是公木先生的學術助手。龔克昌先生跟我說,他們讀研究生時,有《詩經》課程,主講是高亨先生。眼看學期過去一半,高亨先生卻始終不提開課的事。同學們困惑難忍,請問高亨先生《詩經》何時開講?高亨先生只淡淡地問:《詩經》背過多少篇了?如此一問,驚得同學們一身冷汗。等305篇全部背過以后,高亨先生才把學生們召集到家里,連續(xù)講解一周。講解的過程中,《詩經》篇章縱橫揉合、融會貫通闡釋。有了背誦的基礎,龔克昌先生和同學們在聽課時,感覺整部《詩經》生機充盈、活躍靈動了起來,人人如同醍醐灌頂。
高亨先生師承乾嘉學派,講求訓詁、考訂、義理、辭章功夫。這種扎實的學風,即使再過110年,也不會過時吧!
三、青島大學的故事
與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校長夏東偉聊天時,說及“周五之夜———社會文化新視野”系列學術講座,十分高興地知道:講座從1995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經25年了,始終沒有間斷。聽了以后,作為創(chuàng)辦者之一,我很受感動。幾天前,原青島市市長王家瑞來云南參加相關活動,我問是否還記得為 “周五之夜———社會文化新視野”作報告的情景。王主席笑著說,怎么可能忘記呢!講座題目:“中國市長漫步世界經濟論壇”,不是你給我出的嗎?
講座事小,但其中所沉淀著的青島大學人敬業(yè)精神卻至偉至巨!“行者茍有恒,久久自芬芳?!?br> 荀子在《勸學篇》里把“積”作為一個思想范疇提了出來,舉了許多“積”的例證,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結論是“真積力久則入”。青島大學辦學已經“積”了110周年了,成就了今天的氣象。再“積”10年,20年……作為校友,我衷心期待依山傍海的青島大學能夠名入國際知名品牌大學。
是為祝辭!
劉慧晏,1987年7月至1998年4月在我校工作,曾任文學院副教授、校團委副書記、書記。現任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