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學習打卡更應在乎體驗與效果




近日,微信發(fā)布公告稱,一些與學習相關的公眾號、APP利用返學費、送實物等方式,利誘微信用戶分享鏈接到朋友圈打卡,嚴重影響了朋友圈用戶體驗。(中國青年報 5月21日)

打卡的形式在工作中經(jīng)常用來簽到,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出勤行為。公司經(jīng)營者利用打卡的形式督促使用者完成學習,提升了參與者的積極性,由此微信朋友圈也成為各類打卡戰(zhàn)場之一。對此,微信作出官方解釋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方案,呼吁減少學習打卡軟件中誘導讀者關注軟件的相關條款,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筆者認為,讓學習打卡的運營手段減少商業(yè)誘導的因素,增強學習的體驗和效果或許是我們更應提倡的核心。

使用者為了獲取相應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去打卡本無可非議,經(jīng)營者利學習打卡的手段進行知識的交換和產(chǎn)品的運營也無可厚非,打卡之所以飽受詬病是因為其本身在執(zhí)行過程中逐漸流于形式。由于商家對打卡內容的過度包裝以及使用者本身對知識獲取以外的目的過度追求,學習打卡的效果才逐漸下降甚至出現(xiàn)"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

體驗差、效果不好的問題對軟件的使用和知識的獲取是極為不利的,打卡學習畢竟也是一種學習行為,這個過程需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否則,打卡就越容易變成無效的刷屏行為,也會給朋友圈好友等帶來負擔,最終于知識增長無益。當單純?yōu)榱舜蚩ㄍ瓿珊蟮姆道W習的情況泛濫成災,人們對打卡學習的認知變成盈利手段而不是學習途徑,便亟需矯正該不當觀念,對學習打卡的環(huán)境加以改造。

商家可以適當減少打卡頻次和打卡內容中對產(chǎn)品本身的宣傳,讓打卡行為變成使用者彈性的自律機制,同時提高打卡內容的實用性,讓其不僅成為軟件宣傳的手段,更要成為引導使用者學習的指路燈。從產(chǎn)品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出發(fā),則要適當調整商家經(jīng)營的方式,提高打卡到朋友圈中的內容質量,減少娛樂性和加盟廣告等不當信息的出現(xiàn)。如此有增有減,才能逐漸提高使用者對這項功能的認可度。

微信朋友圈暴露出的打卡弊端讓人警醒,但公眾不能一味地去指責這種現(xiàn)象,反而應該理性思考,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學習打卡表現(xiàn)出來的恰恰是學習中的普遍性問題,減少對商業(yè)誘導等外在形式的依賴,增強學習的體驗和效果方能讓學習打卡變成更積極的學習行為。